肥义的拒绝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公子章,公子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所以在这一年——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事情发生的地点被选在了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尽管历史没有给赵武灵王选择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但到底还是留给了他选择自己墓地的权利。
赵武灵王把赵惠文王和公子章一同召集到沙丘的目的是给公子章一个动手的机会,毕竟作为儿子的父亲和国家的主父他不忍也不便于对赵惠文王下手。由于当时邯郸城已经被赵惠文王的势力所控制,想在都城发动政变困难重重,因此地点就选在了沙丘,而名义恰恰是选择墓地(一说是出游,个人认为当时的情形下选择墓地的说法更为合理)。
策划整个政变的人是公子章的相田不礼。田不礼是齐国的没落贵族,希望借公子章的身份搏一把争夺赵国的王位,属于投机一族。政变的过程被设计的非常简单,就是假借赵武灵王的令符诱骗赵惠文王到主父宫议事,然后取而代之。这种弱智的计策当然瞒不过已是三朝老臣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肥义。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声善而实恶,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以身先之。无故而后王可入也。”肥义告诉赵惠文王身边的近侍信期,公子章和田不礼名声很好但内藏祸心,他们两个内外勾结,如果再让公子章得到代王的封号,叛乱就很容易发生了。我现在非常忧虑,一定要对他们有所防备。从现在开始,如果谁要见赵惠文王必须先见我,没有情况再让赵惠文王出面。早在李兑发现公子章和田不礼图谋不轨的时候,肥义就已经有了计策,而他的这个安排在后来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但我一直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在于,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危险为什么肥义依然要冒险入主父宫,他的这次冒险是否值得。果然不出肥义所料,当他进入主父宫之后并没有看到赵武灵王,迎接他的只有公子章和田不礼以及他们的叛军。杀害了肥义之后,公
子章和田不礼竟然没有立刻命令手下死士直接攻击,而是又派使者第二次去请赵惠文王。肥义未归而使者又至,就是傻子也知道怎么回事了。在信期的逼问之下,使者透露了肥义被杀,公子章谋反的事实。信期诛杀使者之后,带领卫队与公子章的叛军展开死战。如果赵惠文王这边仅仅只有信期的话,胜负之数实难预料,毕竟主父宫中还有一个等着坐收渔利的赵武灵王。但肥义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但具备极高的警觉意识,而且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来沙丘之前他早就预备了公子成和李兑作为伏兵保护赵惠文王。所以当公子成和李兑率兵赶到的时候,叛乱很快就被制止了。策划和发动叛乱的两大元凶,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则逃进了主父宫。
评论